爱是永恒的话题。根据萨提亚的家庭治疗理论,当最基本的爱和被爱的渴望受到威胁时,压力下的人们会表现出不平衡,也许会去讨好、责备、超理智或是打岔,从而维持一段关系。为了表现出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内心感受,萨提亚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发展出了沟通姿态的概念,具体的五种沟通姿态如下:
第一种沟通姿态:讨好
我们常常见过这样的人,他们是好好先生、好好女士。他们很少说不,他们会对他们在交往中的人和情景予以充分的尊重,却不重视她们自己的感受。他们会把自己的时间、金钱、精力献给他们想讨好的人,好像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的问题。
“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。”
“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。”
“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。”
“这全是我的错。”
讨好者常常以一种令人愉悦的面目出现,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,然而讨好者常常是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的。讨好者的内心体验是:我是不重要的。
第二种沟通姿态:指责
指责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。我们或许也见过这样的人,为了保护他们的自尊,他们不断的烦扰和指责其他人,或是环境,他们把攻击他人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。
“这都是你的错!”
“就是因为你我才这么痛苦。”
“你从来没有做对过一件事。”
“我说了那么伤人的话全都是因为你惹我生气!”
责备者用不一致的方式反映出的社会准则是: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,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、麻烦或辱骂。尽管责备者在责备别人时常常会有一种控制感,但是这种感觉是虚幻的。指责者的内心体验是:我是孤独且不成功的。
第三种沟通姿态:超理智
有一种人,他们似乎冷酷无情,严厉,冷淡,极度客观,独裁。他们只关心对错,没有感情,既不关心自己的感受,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。他们经常提到规则和“正确的”事物,他们只想通过任何方式来证明他们永远是正确的。
“一切都是学术的。”
“一个人必须有才智。”
“一个人必须冷静、镇定——不惜任何代价。”
超理智反映出一个社会准则:成熟意味着不去触碰、不去审视、不去感受、也不抒发我们的情绪感受。看似智慧,实则是退出人群,承受孤单。超理智者的内心体验是:我感到脆弱和孤立。
第四种沟通姿态:打岔
打岔模式是超理智的对立面。他们似乎对当前的情境毫不在意,当他们说话时,他们的话总是毫无意义,脱离重点。他们在对话中总能不知不觉把对话弄的离题千里,他们总是通过打断来获得别人的注意。
“我跟你说,你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,你最好……”
打岔者:“咦,这是什么?哎呀,好不错的照片。”
人们常常会给打岔者贴上“自主、快乐”的标签,人们常常对他们的出现充满欢喜,因为他们总是可以打破各种绝望的氛围。但实际上,打岔者的内心体验是:没人关心我,没有属于我的地方。
每种沟通姿态都包含达到完善的种子:
讨好当中隐藏着关怀的种子;
责备当中隐藏着决断的种子;
超理智中有才智的种子;
打岔中是创造和变通的种子。
我们需要清晰地区分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渴望。
第五种姿态,表里一致
表里一致,确切的说,并不是一种姿态,而是一种完满的状态,是我们决定成为更加完善的个体的选择。高自尊和表里一致,是检测个体是否具有更加完善的机能的两项重要指标。
当我们表里一致会有如下特点:
一种对自我独特性的欣赏
一种自由流动于自身内部和人际之间的能量
对个性的主张
一种乐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
愿意承担风险,并处于易于受攻击的位置
能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
能对亲密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
拥有能够成为真实对自己,并且接纳他人的自由
爱自己,也爱他人
面对改变,具有开放和灵活的态度
当我们决定作出一致性反应的时候,我们想到的不是去赢得某场胜利,不是去控制他人或情境,不是保卫我们自己,或忽视他人的存在。选择的一致性意味着我们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,与他人进行接触沟通时建立直接的联系。我们希望能够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,又关心他人,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当前情境的角度上,对问题作出反应。
沟通姿态只是我们过去生活经验的冰山一角,而这是一个充满了可怕、自动化和习惯化的过去。萨提亚用“五种自由”表达了积极利用我们自身的资源、创造性地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:
自由地去看和听存在于这里的一切,而不是那些应该存在、过去存在或是将要存在的;
自由地去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,而不是表达那些你应该表达的;
自由地去感受你所感受到的,而不是感受那些你应该感受的;
自由地去要求你想要的,而不是永远等待许可;
自由地代表自己去冒险,而不是仅仅选择“安全”和不捣乱。
说明:本文摘自[美]维吉尼亚.萨提亚、约翰.贝曼等著的《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