究竟要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喜爱?
2017-09-11

(一)
小时候我曾为自己的一种状态感到多年的困扰。
我好像是那种特别敏感的小孩,我对于别人的情绪、内心活动,有种过度的敏锐。在与人的交往中,我感受到他人对我的期望。然后我看似是主动自愿地在说一些话,做一些事。但事实上,这种意志是否自发,让我感到迷惑。
当我面对着别人的时候,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对方在那一刻的需要,它们就好像是潜藏在对方看起平常的话语背后的深洞。而这黑洞不知为何对我有着一种吸引力。它诱惑着我,给出一些能够填补它的东西。
我在很长的时间里,觉得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。因为我总是会随着这个深洞的引诱,表现出不同的样子,说出一些好像仅仅是为这个黑洞定制的言语。
听上去我应该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小孩子吧?因为我总是给别人他们想要的东西。但事实却是与之南辕北辙。我尝试取悦大家,但大家并不喜欢我。“那孩子啊,就是八面玲珑”,八面玲珑这个词,简直是我童年的噩梦。
 
(二)
现在的我回头再看那种状态,对自己和别人的表现都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渴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认同,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。如果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,在远古时代,从生存的角度来说,那些受到群体更多认同的人,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,从而有更大的概率存活下去。
而对于,感觉不得不一直“赢得”父母的爱的孩子来说,讨好别人就是一种需要有意识地与之对抗的强烈倾向。而在面对喜怒无常的、却是自己最爱的父母的过程中,我们被训练出了敏感的触角——对于那些最细微的情绪的流露和转变。这种在一个一个小瞬间里、不断符合他人期待的方式,成为我们最初学到的、与人相处的模式,也成为了最接近本能的一种。相反,这些孩子没有在生命的最早期,得到鼓励、甚至是允许,去探索什么是“自己”。
这种讨好的本能,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于一些最大的事情上。在一些“大事”上,他们可能有着非常独立的思考。它存在于细节中,瞬间中。尽管随着对自己认识的加深,也随着世界观的建立,我们已经学会在大的需要决定的时刻避免这种倾向,不去贬损自己,但仍会敏感地在一些细节而微小的互动中流露本性。
然而,总是本能地希望按照会被喜爱的方式来表现,却似乎并不容易带来真正的链接。
一来,在人和人的链接里,至少要有两个有主体性的个体存在。很多时候,那些个性鲜明的人会更容易有感情深厚的友人,是因为人们在和他们接触时,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个性,他们也更容易依据这个鲜明的存在,来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存在。喜欢满足别人当然也是一种个性,却不那么容易在那个年纪被同伴们好好理解。
二来,这样的状态当然也会很快招到一些人的喜爱。他们欣喜地觉得你是那么理解他们,与他们那么契合。但,你心里知道,你理解他们,和理解另外一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同。这种单方面的理解,让你感到孤单。而他们也可能很快感到失望——因为你可能会觉得累,无法再无时无刻地满足对方。
再者,即便他们对你怀着浓厚的感情,你也可能感到与那个被爱的对象之间,有种微妙的位移,似乎你并不实实在在是那个被投注感情的对象。
于是就陷在了一种很有些委屈的境地里。
 
(三)
明白了这件事后,我开始改变这个状态,并经历了一个颇为奇妙的过程。我对那些似乎特别知道“自己”是什么的人很有些羡慕,常常暗地里观察他们。虽然大家都有迷茫的时候,但他们可以很斩钉截铁地说一些事,比如我喜欢什么,我不喜欢什么。这样的声音我内心当然也有,但我并不敢大声说——我怕被人听到了,我就没有机会改了。万一这个声音是不“对”的呢?是会被人讨厌的呢?
所以我在呈现自己是什么的时候,总是多多少少有些迟疑。长此以往,也就真的不太能把握“自己”这个东西。
我记得刚开始着手改变时,我经常坐着开始苦思: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?“我”现在想做什么?我想坐着还是站起来?我想吃面条还是吃米饭?一想可以想十几分钟——是不是很有些好笑?
但就在这个过程里,我像婴儿学步一样,接触着一个作为主体的我。我的自发的、真实的意愿,然后用言语或者行为,去向这个外部世界表达出来。从这些日常的细节开始,到更大更复杂的事情。在这个过程里,“我”这个形象渐渐浮现了出来。
我开始能够区分哪些是我真实的想法,也怀着忐忑和恐惧,尝试用不加修饰的、尽可能接近我所能意识到的“真实”的方式,去告诉别人。
我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变化。我和大多数人的关系似乎变得更稀薄了,但与此同时,我开始拥有一些“真正的”朋友——我能感受到他们喜爱的我就是我,我能感受到他们也会对我有一些不喜欢的方面和时刻,但他们包容了那些部分的存在,且依然喜爱着我。而这种感情的开始,有时出现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——比如当我在反对他们、或者承认自己不愿意/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时候。
反而是在那些时刻,我感到我们空前地靠近了对方。这是我万万不曾想到的。
后来我发现,其实每个人都很敏感。他们只不过是“意识得到”或者“意识不到”自己的敏感。但他们在潜意识里总是知道——知道你是否真实和诚恳,尤其是在两个亲密的人中间。
而真实地说出一些不符合对方期待的想法,会在当时的情境和一定的层面上引发对方的不快——却会在更加深的层次里,增加你们之间的信任,Ta会了解到你的诚实和真诚,而从长期上更多觉得你是一个可信可靠的人。人们都会觉得,Ta既然在明知会让我不满的情况下也会如实相告,那Ta应该不会用欺骗的手段去从我这里获得什么。
因为在任何两个人之间,完全没有不满、没有妥协和容忍,都是不可能的—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。我们只不过是会在分歧的那一刻,尝试一下强求,求不到的话,也还是可能继续接受。比起诚实的不满,我们都更害怕看似美好的欺骗。而比起讨好,也是这样诚实的态度,更能帮我们赢得长长久久的朋友。
“君子和而不同”,在我的理解里就有这样一层意思。
没有一个人能被所有人喜欢的,其实对所有人而言,在擦身而过的那么多人里,真的会喜欢自己的,总是只占极少数的。其实你无法“获得”他人的喜爱,你只能更清楚地看见你“自己”,然后更真实地向世界表达你“自己”,然后选择走近那些喜欢这个你自己的那些人。
而对于那些不喜欢这个“你”的人,你只需要不选择他们——这一定是比努力被人喜爱,更轻松有效,也能让你更开心的事。人生太短了,不值得用来“赢得”那些从根本上就不喜爱你的人。

Baidu
map